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古人取名字的讲究)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一、古人取名和字的时候有以下几个原则:

1、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顺口。

2、形:字型结构要稳定要流畅。

3、意: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义。

4、合:与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讳:取名不可以和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必须写的时间有所区别。

6、念也不是同一个音,这是对长辈的尊重,这是主要的几个原则。

涨知识了吧。今天的我们取名仍然还会遵从上面的一些原则。

上古时代,古人怎么起名字?

上古时很多以干支为名,后来就包涵品德,祥瑞,言志等。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起字有何规则?

一、古人取名有以下几个原则:

1、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顺口。

2、形:字型结构要稳定要流畅。

3、意: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义。

4、合:与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讳:取名不可以和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必须写的时间有所区别。

6、念也不是同一个音,这是对长辈的尊重,这是主要的几个原则。

我国古代人的文化人,先起名,后起字,再自己给自己起个号

古代人的老百姓一般都是没有名字的,只有有地位的人或者有文化的人才有名和字。出生的时候是小辈,所以父母先给起个名。男人等到二十岁成年之时,父母就会再给起个字,以便旁人称呼。古代文人还有一个号,是自己给自己起的。

我国古代对于礼法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才产生了名和字的区分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个意思就是说,男孩子到了二十岁,女孩子到了嫁人的年纪,就可以取字了。这样作为成年人的他们,就不能在公共场合让人指名道姓的称呼了。

我国古代人对起名和字的习惯和由来

在古代王莽篡汉之后,古人的名就多用一个字,而字多用两个字。虽然,王莽篡汉短短几十年就失败了,但是王莽创立的这套取名字的规则却一直沿用下来了。

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古代男子取名规则?

五个原则是信、义、类、假、象。

1、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

2、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命名;

3、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

4、所谓假,是可以假托万物之名;

5、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类似的名字。

事实上,古人起名基本上是遵循这些原则。不过,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出现了很多犯忌的怪名,如熊狂、不寿、圉、乞、丐等等,现代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另外,还有宜臼、杵臼、恶来、洩父等名,也让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

古代如何起名?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名”、“字”、“号”。

古人取名出生三个月即可,唤作乳名,幼名。有“始生三月而加名”的说法,专供长辈呼唤,其原则是不能用国家名、官职名、山川地理名、疾患、牲畜、器币来取。回来的人直至现在取名就随意了,数字、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都可以用了。例如:“麻馿”、“六十四”、“英哥”、“英娘”等等。

字,从周朝开始就有了,名之外取的,男二十女十五,此时长大了,知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就举行一个仪式,男为“加冠”,可以戴帽子了。女为“及笄”,可以出嫁,女的一般取字的少。字是专供平辈或者晚辈用的,有“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的说法。

号,除了名和字之外的称呼,对字的进一步美化,一般都是美称,自我炫耀。有以地名取的,如“少陵野老”,有以志趣取的,如“五柳先生”。

名只供长辈,字平辈,号晚辈或者自称,笔名。正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抒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