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读[yún、jūn],五行为木,字型为上下结构。
寓意好,“筠”字的本意是指竹子的青皮,也可引申为竹子,用在人名中希望像竹子一样挺拔、刚正不阿。
筠是一个汉字,读音为yún jūn。筠Jūn,唐羁縻州,其地即今四川省南部的筠连县。筠yún,本义:竹子的青皮;竹皮。引申为竹的别称,坚硬,像竹那样正直。
用作人名意指像竹一样高洁、廉明、品性正直之义。寓指:清正廉洁,谦虚恭敬,公平正义。
拓展资料
新中国诞生以来,从小说《红岩》到电影《烈火中永生》,从歌剧《江姐》到电视剧《江姐》,江姐成为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楷模而家喻户晓,其创作原型——1949年11月14日牺牲于新中国诞生之后、重庆解放之前的江竹筠烈士也广为人知。
革命英烈江竹筠原名“江竹君”然而,但凡体现江姐本名“江竹筠”的语音传播方式,都要面对“筠”在yún、jūn两读中何去何从的困惑:电视片《电影传奇·烈火中永生》读作yún,电视剧《江姐》读作jūn……不少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据:“筠yún <书>①竹子的青皮。②借指竹子。”“筠jūn 筠连(jūnlián),地名,在四川。”认为江竹筠的“筠”只有读作yún,才符合比喻人品挺拔、坚韧似“竹”之义。《辞源》亦如是说:筠,读yún(古时并无二音),本义为“坚韧的竹皮”。《礼·礼器》曰:“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另“引申为竹之别称”,唐代韦应物有诗:“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不难认定,衡量人名、地名用字与读音的正误,应以其“是否符合所在名称本义”为基本尺度,即据“义”定字、定音。由此,“筠”在一般涉“竹”领域读yún是理所当然的。且看:今江西高安市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由米州改置筠州,《太平寰宇记》称其“以产筠篁为名”(篁,竹林,并泛指竹子),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因与理宗皇帝赵昀之“昀”(yún,日光)同音而改称瑞州;今市人民政府驻地“筠阳镇”,也以产竹(筠篁)且位于锦江北岸得名。因此,无论古之筠州、今之筠阳镇,据义读“筠”(yún)顺理成章,被避讳的赵昀之“昀”(yún)也堪为佐证。不过,“一般”总是相对“特殊”而言,1957年确定四川筠连县的“筠”读“jūn”即为特例,“筠”从此成为多音字。筠连,唐之筠州、连州,前者“多筠竹”,后者“四面皆山,一色相连”,元代合并为“筠连”州,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为县。既然公认筠连之“筠”言其“多筠竹”,为何不能在普通话中读“yún”呢?若仅出于个别照顾边远地区的方言习惯,日后应有再商榷的余地。古往今来,形成汉字异读的根源大致有两个:或因汉字特点,如一音多字、一字多音(多音字)、一字多写(异体字)及异字通用(通假字);或因方言特点,如普通话的“异音字”在方言中往往变成“同音字”,南方方言尤甚。由此,地名中常见换“字”存“音”之举:福建名城“厦门”,源于明代在嘉禾屿修筑“厦门城”进而得名“厦门岛”,据说起初写作“下门”或“夏门”,后统一为闽南方言中与“下、夏”同音的“厦”,1957年由此为普通话“厦”(shà)增设异读音“xià”。
“筠”的楷、行、隶、草、篆体(商燕虹书)适才欲说人名、先谈地名,二者互为来源,读音纠葛相通,处理方式也可借鉴。江竹筠是四川人,必然按四川方言“均”“匀”不分、以“均(筠)”代“匀(筠)”的习惯用字、读音,其“筠”至今也是两读各有依据:在方言,若仿效本省地名“筠连”读“jūn”,正常如前车后辙、合情合理;在普通话,以“筠”涉“竹”而据义读“yún”,也是理直气壮、无可置疑。既然社会应用只能择取其一,就需要探讨此“筠jūn”不同于彼“筠yún”的独特之处。从存世的烈士遗物得知,江“竹筠”并非江姐本名,此前写作江“竹君”并用于她29岁生命的至少三分之二时间:今存1941年(民国三十年)7月,×淞中国公学附属中学“查学生江竹君,年廿岁,四川富顺人,曾在本校高中一年级修业期满”的《证明书》(见附图);另存同年9月8日,重庆中华职业学校颁发“学生江竹君,系四川省富顺县人,现在教育部指定本校办理之会计职业训练班修业期满”的《证明书》。竹君,兼有竹之筋骨、君子风范,作为人名应无可挑剔。有史料称:江姐是在被捕入狱后,发现敌人已认定自己是“江竹君”时,情急之下改称“江竹筠”的:改换字形,书面上判若两人,可迷惑敌人;字音不变,亲友、同志间交往依旧。至于字义,此时应来不及一并考虑——古代涉“筠”语词筠竹(斑竹)、筠筒(竹筒)、筠管(笔管)、筠箭(箭竹)之外,用“竹”与近义(竹皮)或同义(竹)之“筠”组词,显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无独有偶,台湾著名女歌星邓丽君也陷入“筠、君”纠葛:作为家中唯一女孩,来自北方的父母为之取名“丽筠(yún)”——美丽的竹子。然而在台湾的成长环境中,“丽筠”总被大多数人读作“丽筠(jūn)”,她从艺后索性以“丽君”为艺名成就一生。辞世后,她的归宿之地再现“初心”:台湾新北市的金宝山墓园里,墓碑上明白书写其原名“邓丽筠”,并将“邓丽君纪念公园”定名“筠园”,只是“筠”的本音(yún)恐怕不被公众接受。江竹君由“君”变“筠”,邓丽筠由“筠”变“君”,“筠”按“竹”之义理应读“yún”,而普通话中的读音分歧或源于南方方言的“筠”“君”不分。老一辈语言学者曹先擢有话,自古换“字”容易改“音”难。且看江西会昌“筠jūn门岭”,地处赣、粤、闽边境要冲,先以驻军得名“军门岭”,后因物产筠竹改“军”为“筠”,仍读“jūn”。如今,“军-筠jūn”音先入为主、根深蒂固,普通话的“筠yún”纵有“竹”义支撑也无力回天。
台湾歌星邓丽君本名“邓丽筠”其实,人名读音也有将错就错的。例如,当代曾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华国锋,本名“苏铸”,1938年为做“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而改名为“华国锋”,其“华”(huá)不应按姓氏读“huà”,但经毕生使用、广泛传播已不便正音。而江姐还有机会:既然竹“君”——竹“筠”的读音一脉相承,不妨借鉴地名中的“下、夏”门——“厦”门、“军”门岭——“筠”门岭方式,字音从前者,字形从后者,作为特例处理。就是说,为避免革命先烈之名读音各异,还是尊重本人初衷与生前习惯,以江竹筠之“筠”照旧读“jūn”告慰英灵。人名与地名,同为文脉相通的专有名词,用字、读音、构词各有独到之处,是为中国社会特殊的语言现象,不是简单套用一般语言文字规范能够应对好的,“筠”为突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