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给小说起名叫天龙八部,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其中“八部”是八种不同的神道鬼怪,他们分别是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其中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所以被称为“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各指一个,或是一类人,是一种象征。
比较统一的看法大概是萧峰是天神,帝释,段誉是龙神,夜叉是四大恶人,剩下的就是鸠摩智是迦楼罗,慕容复是阿修罗,一直与天神作对但是从来没赢过的神,阿朱是乾达婆,紧那罗是阿紫(乾达婆和紧那罗都是天神的侍者)
摩呼罗迦是虚竹。
在对八位天神的映射的同时,也反映人间的各种矛盾,比如契丹和大宋等等问题,所以叫天龙八部。
也有说“天龙八部”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是一部有悲剧色彩的小说。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寓意,以及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天龙八部的书名寓意,其实金庸是一改再改的。 第一版时,金庸本意是写八个互有联系的小故事,而天龙八部是其中八个主角的绰号。但是在写作过程中,金庸没有这么写,而是写成一个长篇。 第二版,金庸说天龙八部不是实指,即没有人与帝释天什么的直接对应,而是以之喻指人间众生百态。 第三版,金庸又说,天龙八部在他的小说里,是最不写实的,诸如逍遥派的一些武功,带有魔幻主义色彩。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强调其不是现实主义作品,体现出这部小说魔幻的一面。 不管怎么说,曾经出版过的版本里是没有人物与八部天龙对应关系的。有金庸爱好者给他们配对,有好几种说法,都没有绝对的说服力。
为什么取名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小说《天龙八部》,作者金庸先生。
在小说中,天龙八部是八个不同身份的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但最终都汇聚在一起,一起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使命。
这个名字也许是想借用小说中这个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世界观,表达我们应该互相协作,团结一心,去应对诸多挑战和困境的态度。
金庸的天龙八部为什么取名叫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 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金庸的天龙八部为什么叫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在书当中用以指八种非人的神怪,包括天、龙、夜叉又、乾达婆、阿修罗、迎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迎。因为以天、龙为首,所以常称之为“天龙八部”,作者在开篇有过解释,它们虽是非人的神怪,却和人一起构成世间的众生,都是佛要渡化的对象。
金庸为什么起名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指天众、龙众、阿修罗、乾达婆、摩呼罗迦、紧那罗、迦楼罗、夜叉,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各指一个,或是一类人,是一种象征。 也有说“天龙八部”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天龙八部”又称为“龙神八部”、“八部众”,这些名词出于佛经。“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天众的代表,是萧峰。龙众的代表,是段誉。夜叉,经常以集体名义出现,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是四大恶人。乾达婆就是阿朱。与“帝释天”萧峰关系最亲密的两个女性就是阿朱和阿紫。阿修罗,是慕容复。紧罗那,善于歌舞,也是帝释的乐神之一,联系到前面的乾达婆,很容易判断紧罗那是阿紫。摩呼迦罗就是虚竹,因为虚竹本是普通的少林和尚,是“腹行类”,但由于“聋呆无知”,反而得福,脱胎换骨,修慈修慧,最终挽回前因(本是玄慈与叶二娘之子),成为身兼灵鹫宫主与西夏驸马的蟒神——亦即与“天龙”段誉相对应的“地龙”。
《天龙八部》简介:
《天龙八部》,是我国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侠代表作。著于1963年,历时4年创作完成(部分内容曾由倪匡代笔撰写),前后共有三版,并在2005年第三版中经历6稿修订,结局改动较大。
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
“天龙八部”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天龙八部》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漫画及游戏。小说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于2005年入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